总台央广节目喜获麦鲁利奇奖 各国评委:中国故事很暖心!很震撼!

文章来源:央广新闻

北京时间2019年5月10日凌晨,第23届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落下帷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创作的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麦鲁利奇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创作的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获得第23届麦鲁利奇奖。

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由欧广联主办、克罗地亚国家电台承办,以中世纪克罗地亚爱国诗人麦鲁利奇命名,是全球广播界的盛会,每年吸引大量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作品参与竞争。今年,在广播特写、广播剧和短节目(短剧和短特写)三个类别的终评中,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70多件作品参与角逐,其中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选送的《无声合唱团》等四件作品。在为期一周的听评中,《无声合唱团》获得了与会各国代表和评委会的好评。

扫二维码,收听《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

《无声合唱团》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又暖心的故事。

多年前,北京青年画家李博与厦门音乐人张咏因艺术结缘,成为好朋友。两人共同探索音乐之路,把中国的古琴和西方的贝斯融合,发明了新乐器“chén”,并为此组建了乐队。

张咏在弹“chén”

六年前,李博和张咏无意间在街头听到聋哑人的一声喊叫,被那种纯真的声音深深震撼,联想到要去聋哑学校采集聋哑孩子的声音放入自己的音乐中。两人因此走入了广西凌云特殊教育学校一群聋哑孩子的生活。

然而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两人很快发现让聋哑孩子发声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孩子本来身体有残疾,采集他们的声音无异于“揭伤疤”,于是他们决定放弃。就在他们要离开学校的时候,与他们相处了两个星期的聋哑孩子却拉着他们的手主动发出“啊——”,让他们俩下决心留下来,组建合唱团,发现、挖掘、创作、展示属于聋哑孩子的艺术。

三年间,无声合唱团在厦门、北京、成都等地屡次演出,获得广泛赞誉。聋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快乐、自信与尊重,而李博张咏以及其他为无声合唱团服务的大人们也收获了幸福,真正懂得了艺术的真谛,找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无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北京音乐厅演出

广播特写《无声合唱团》以孩子们在北京音乐厅的演出现场开始,贯穿张咏运用南音元素创作的《无声三部曲》,呈现李博和张咏组建无声合唱团的心路历程,五年陪伴聋哑孩子唱歌的心灵感悟;还记录了志愿者(魏文、刘瑛、顾枫)对无声合唱团的付出和收获,观众对无声合唱团的反馈,唱歌给聋哑孩子及家庭带来的影响,杨晓菲、李凌吉等聋哑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后在聋哑孩子陆成军自然唱出的歌声中结束,展现了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的融合,传播了健全人的世界和残疾人的世界是同样平等、同样美好的理念。

李博在指挥,张咏在弹“chén”伴奏

《无声合唱团》让与会的各国代表和评委深深感动。当节目播放完毕,现场一片寂静,评委们久久地沉浸其中,之后,响起热烈的掌声,很多代表向我们表达了他们从中感受到的力量、快乐和思考。大家说,这部作品不存在东西方差异,传达的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理念。李博和张咏的坚持让他们很尊敬。作品中呈现的善良美好,兄弟情谊,孩子、家长、观众们的愉快心情,还有合唱改变孩子命运、家庭状况的结果,令他们深深感动。当晚的作品讨论环节,评委们更是从节目的选题、采访、架构、音响、音乐、制作多个层面给予系统的分析评价,认为这是一部非常震撼的作品。评委会主席说:“这是第一次,中国的广播特写,得到这么多关注,这么多共鸣。”

无声合唱团的孩子们

央广学会秘书长李宏表示:“《无声合唱团》之所以被喜爱是因为李博、张咏和孩子们的故事很有力量。这样感人的中国故事有很多。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广播人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就是要善于发现并以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专业方式去呈现,挖掘故事背后的宏大命题和深刻意义,让受众喜欢并接受,以此传播中国的价值观,中国普通人和中国的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