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绑与重生:交通广播车内场景突围

  导读

  目前,交通广播依旧占据着车内场景的主要收听市场。但是随着车联网和移动音频平台的发展,交通广播正在逐渐失去车载调频接收的端口,面临着如同报纸和电视相似的融媒转型困境。据赛立信媒介研究数据,2022年广播媒体受众规模为6.85亿,较上年同期下跌3.3%,其中车载听众规模下降6.4%。2023年智能终端用户突破4亿,同比增幅达到10.8%。据汽车之家研究院发布数据,车联网渗透率每年稳步保持上升10%以上,至2022年已超70%;OTA(over-the-air,即在线升级、空中下载技术)应用较2018年提升了19倍,2022年已接近50%。智能座舱作为承载和实现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应用与服务的空间,由于更易被感知,技术门槛也相对较低,成为各品牌汽车的竞争发力点。未来汽车行业将进入软件定义时代,车载信息娱乐将演变为用户在智能座舱中的自主交互体验。随着车内媒介技术体系的更替,传统无线电广播(AM/FM)将逐渐失去对车内信息的分发权,陷入发展困局。笔者通过梳理交通广播的发展过程、现状与困境,就交通广播突围车内场景试作分析。

  1交通广播车载业务的发展过程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珠江模式”和“东广模式”推动了中国广播频率的专业化改革。1991年9月30日,上海交通信息台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交通广播频率的诞生。该频率不仅针对上海的交通路况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播报,还负责突发事件的报道,反馈市民对交通问题的建议,以其鲜明的特色名声大噪。随后,1993年,南京、河南、广东、黑龙江、北京相继开播交通频率。1994年3月,国务院印发中国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汽车工业发展政策》,将私家车消费写入产业政策,并推出“中国家庭轿车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汽车进入家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040万辆,私人汽车249.96万辆,到2000年民用汽车和私人汽车分别为1608.91万辆与625.33万辆。由于汽车数量大幅增加而交通设施却发展滞后,复杂的交通状况增加了行车压力,交通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一时期中国陆续成立了29家地方性交通广播,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交通广播频率达到42个。

  21世纪初,各省逐渐意识到交通广播对城市交通事业的辅助作用,纷纷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各地级市开办交通广播电台。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该年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频率专业化作为各地广播电台改革的主要目标。其中交通广播的发展一马当先。据统计,截至2006年,除西藏以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全部建立了交通广播频率,其中包含23个独立交通广播频率和7个复合型交通频率。到2008年,全国加入中国交通广播宣传委员会的会员单位从2005年的66家上升至2008年的73家。

  2011年起,我国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电台、电子地图等移动应用快速发展,随后顶层设计也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了交通广播移动化转型。其中,2010年,中国首家移动网络电台豆瓣FM上线;2011年,高德地图手机客户端发布;2012年,滴滴打车上线,此后交通广播的受众开始被分流。而与此同时,各台通过“广播+”策略,发展微信公众号、移动APP、微博电台,并开展线下活动,着手探索融媒转型发展之路。2014年,在《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广播频率移动传播百强榜中,交通类频率共计23个;另据2017年全国交通广播总监工作会议,2016年,全国共125家交通广播,其中当年广告营收额过亿的有22家,过2亿元的有7家。尽管受到新媒体的分流,但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交通广播的收听市场仍然不断扩大,据2017年尼尔森网联AIS全媒体广告监测的数据显示,这一时期交通频率成为广播业的生力军,带动电台成为唯一实现广告收入增长的传统媒体。

  2017年到2020年,尽管受到移动互联网的挑战,但随着我国私家车数量的持续增长和广播融媒转型的深化,交通广播的发展态势基本稳定,形成了以车载收听和智能终端收听为主,居家收音机收听为辅的格局。2018年到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私家车拥有率从68.79%增长到77.21%,车载广播的听众规模也从4.01亿上升到5.01亿。在享受到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红利的同时,交通广播在移动化、智能化融媒转型中也表现突出。2020年,广播频率在各渠道的覆盖率分别为网站100%、自建客户端94.6%、微信83.3%、聚合新闻客户端47.7%、聚合音频客户端85.7%。据人民网2020年广播融合传播指数榜单,前十强中交通频率有6家,百强中则有25家。

  2020年至2022年,受疫情防控影响,出行受限导致交通广播车载收听率明显降低。尽管总体来看,2022年我国交通广播的发展较为稳定,但赛立信全国受众调查显示,智能汽车自带的在线音乐、在线音频读物等功能越来越受车主喜欢,导航系统逐步取代交通信息播报。随着车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音频平台、电子地图软件以及集成了上述应用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将加快进入车内场景的步伐,进一步撼动交通广播在车内场景中的主导地位。

  考察交通广播车载业务的发展现状,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车载调频接收端逐步被淘汰,区域性媒体面临全网竞争。不少汽车制造商表示,由于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产生更多的电磁干扰,造成调幅中波广播信号接收不稳定、杂音多,车主收听体验不佳。而就此采取的措施是直接取消AM/FM(调幅中波/调频)接收端。2020年,特斯拉(Tesla)宣布取消AM /FM广播接收功能。其已经开发自己的信息娱乐系统,并外包给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等企业;比亚迪2022年2月1日以后生产的汽车也已经取消AM /FM收音机模块,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电台。而2014年到2022年8年间国内电动汽车产销量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10月,国内电动汽车产销量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大值,分别为548.5万辆和528.0万辆。从2020年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5.4%增长到了25.6%。这意味着传统广播电台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失去原来强势占领的车内场景。另据赛立信发布的数据,2022年传统调频广播车载听众规模占广播整体规模75%以上。尽管传统车载调频广播端口依旧是当下广播媒体实现信息分发的主要渠道,但随着车内媒介系统的更迭,交通广播正在失去原有的核心传播渠道,不再具备信息分发的掌控力。从原来的调频覆盖,转变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平台上的网络电台,交通广播作为区域性媒体,不仅面临了全网电台、移动音频平台的竞争,更是面临了全网视频、直播等众多信息娱乐平台的竞争。

  地图软件解决出行需求,交通广播的车载“必听性”正在失去。交通广播的发展源于人们对交通信息的需求,但目前这一需求正在被地图软件以定制化的方式满足。以高德、百度为代表的地图软件,基于卫星定位、电子地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出行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人们的出行刚需。据易观分析,2020年手机地图市场月活跃规模为8.87亿人,活跃人数全网渗透率为86.38%。基于超高的用户数量,地图软件正将业务内容渗透扩展到交通广播业务领域的各个方面。在路况播报方面,地图软件利用AI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可实现对路况的精准播报;在语音交互方面,百度地图早在2017年就推出“小度小度”智能语音助手,用户仅需通过语音交互说出目的地和要求,就可实现路线的自动规划和播报;在生活服务方面,高德地图通过添加大众点评、打车等功能,不断发展自己在综合生活服务上的版图。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自动驾驶系统的发展和L2级别车辆数目的增加,各大地图软件企业正向高精地图领域发展,为实现无人驾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采用激光雷达、视觉、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与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导航系统)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高精地图能够以厘米级的精确度满足交通信息需求,不论是静态的道路信息、交通标识、障碍物,还是动态的行人、车辆、交通路况、天气等都能精准呈现。到2022年4月,包括长安汽车、宝马、比亚迪、小鹏、沃尔沃、大众、丰田在内的21种汽车品牌相继与百度、高德、四维图新达成合作。地图软件以精密数据和智能服务实现了对交通广播信息服务的降维打击,使交通广播在交通信息供给上的作用与价值大为削弱。从长远来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广播交通信息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削减,交通广播的车载“必听性”正在失去。

  移动音频平台挺进车内场景,交通广播车载收听市场大幅缩减。在内容聚合的“大音频”时代,移动音频平台通过手机和车载智能屏服务车内信息、娱乐消费场景,造成了对电台受众的分流。当前,移动音频平台已经取代传统广播成为人们信息消费的第一选择。据赛立信媒介研究发布,2022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6.92亿人,超过了同期传统广播总体的听众规模6.58亿人,全网渗透率为65.7%。喜马拉雅在国内音频队列中排到第一梯队,懒人听书、番茄畅听、蜻蜓FM和荔枝FM排到第二梯队,传统广播转型而来的音频平台云听排到第三梯队,阿基米德、开吧、粤听等排到第四梯队。随着广播受众逐渐向移动音频平台转移,移动音频平台的收听行为正延伸到车内场景。据艾媒咨询2020年上半年度调查,在线音频收听场景中,上下班路上和旅行出差分别占36.8%和26.7%,这意味着交通广播所服务的主要场景正在被移动音频平台不断蚕食。不止于此,随着车联网发展,移动音频平台正不断突破车载终端收听市场。2012年,特斯拉Model S的17寸中控竖屏横空出世,汽车媒介系统迈向了智能大屏时代。2016年,阿里和上汽基于斑马系统发布的上汽荣威RX5成为“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2022年海外豪华品牌汽车的车联网渗透率达到80%以上,国产品牌则超70%。最早布局车联网音频市场的是在2012年入场的酷我音乐;2015年,喜马拉雅基于智能芯片的研发开发汽车产品;2020年以后,蜻蜓FM、云听、网易云音乐等平台相继进入车载音频市场。目前,中国车载音频市场的行业基本格局已经形成,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云听六大平台成为主要玩家。其中,据艾媒咨询调查,2022年中国车载音频用户中选择云听的仅占5.3%。尽管以云听为代表的广播媒体也逐渐进入车载音频市场,但整体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依旧有限。数据显示,2022年,29.8%的中国车载音频用户以车载预装软件收听音频,使用车载无线广播下降到24.1%,自主下载软件、连接蓝牙的方式各占22.6%和16%。移动音频平台对智能手机和车载终端两大媒介的占领,已彻底改变车载信息娱乐消费市场的格局,属于交通广播的车载收听市场蛋糕将越来越小。

  交通广播转型发展深化,融媒传播探索取得成效。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持续深化,广播业从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向与新技术、新渠道积极融合的“精耕细作”时期。在多年媒体融合、资源整合的努力探索下,交通广播向声屏复合的新型广播转型,逐渐形成了“FM直播流+APP电台直播+APP非电台直播”三网共生的格局。2022年,各级广播电视台自建APP的使用率从2020年的8.1%上升到19.6%,广播听众智能终端的选择率达到50%,在线广播的点击量累计达到127.14亿。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上海东方传媒集团“阿基米德”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听听FM”下载量均已过千万。在全媒体传播方面,广播媒体在已有传播矩阵基础上,积极推进渠道与内容融合,激发了广播媒体的创新活力。新型广播通过分析平台用户需求和媒体产品特点,结合图片、文字、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制作内容,适应平台特性和用户需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浙江交通之声除全省同频覆盖的FM93调频资源外,有自办APP“北高峰”、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蜻蜓FM、喜马拉雅等账号。在广播直播上重视突发事件报道,在微信提供“高速路况查询”“车辆违章信息查询”“气象信息查询”等交通配套服务,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音频平台上建立交通之声频道端口,播放适于网络传播的原创节目,其品牌活动“氧气音乐节”“我为汽车种棵树”等均取得良好的融合传播效果。

  2交通广播车载业务的转型困境

  目前交通广播的车载业务仍占据主流市场,但在技术发展和资本市场推动下,汽车媒介系统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无人驾驶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当新旧事物的更替发展达到拐点,随着播放端口和应用场景消失,原有的立身之本将被彻底颠覆,交通广播已经到了必须要考虑解绑调频频率、突围车内场景,在新形势下重生发展有效路径的时候了。就目前而言,交通广播车载业务所面临的转型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高度依赖车载调频频率,渠道转型效果有限。目前,绝大多数交通广播仍未摆脱“频率与新媒体是主仆关系”的认知窠臼,融媒转型并不彻底。由于三十多年来车载收听市场的稳步增长,以及汽车企业作为交广营收的主要广告来源,大多数交通广播仍以车载业务为主。这就导致大量的平台内容由广播节目简单转化而来,缺乏对网络用户需求的针对性。与移动音频平台产品相比,满足用户需求的匹配度不高。比如,浙江交通之声选取广播节目中具有再传播价值的内容,制作成音频产品上传到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包括微广播剧《最美浙江人》《网络新词学习小组》等。尽管这些音频产品已经从参与性、故事性、实用性、重要性多个角度进行了筛选,但是与移动音频平台产品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尽如人意,并且内容与以娱乐为主要需求的音频平台用户匹配度不高,点击量低在所难免。而在平台建设上,除云听、阿基米德、听听FM和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外,大部分广电媒体建设的音频客户端月活量都不容乐观。反映出交通广播依旧未摆脱对车载调频端口的深度依赖,融媒转型发展效果有限,一旦车载媒介系统实现技术迭代,交通广播原有的内容生产、组织架构、广告业务等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生产智能化程度低,人员利用效率不高。事实上,移动音频平台、智能导航对交通广播造成挑战的核心在于技术对生产力的革新。正是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互联网企业以更多元的内容、更高的质量、更个性化的匹配,满足了车载用户的需求,具备了比交通广播更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尽管智慧化升级被写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技术在现有交通广播电台的生产与传播中的应用依然缺乏广泛性和深度性。2020年,湖南广电的5G智慧电台与百度合作,引入百度地图AI智慧路况等优质内容,实现了台网的精准联动,以强大的技术支撑,输出优质的交通信息服务。截至2023年1月底,国内已有29个省的914家基层电台签约使用5G电台,主要在人才、实力相对匮乏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用。而在省级、地市级交通广播中,不少频率为打造风格的差异性,以更风趣幽默的方式呈现路况资讯,依旧采用了人工播报。比如,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行》通过连线警官播报路况,重庆交通广播《955与你相随》主持人在交谈中插播路况信息、嘉兴交通广播《出行早高峰》通过连线驻点记者插播路况等。一方面,生产智能化程度不高,大量人才无法从简单的机械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到融媒生产实践探索中,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交通广播都难以产出跟商业性移动音频平台可以一较高下的音频产品;另一方面,智能化并不等同于“无人电台”。

  即时化直播节目内容,难以转化为版权价值产品。交通广播转型融合型音频平台的一大障碍,就是直播节目内容具有即时性,难以转化为具有版权价值的音频产品。目前,交通广播播出的节目类型主要包括民生服务、新闻资讯、交通路况、天气和音乐等,音乐有专属的版权方,其他内容基本上只具有即时性的价值,因此,交通广播除了以在线直播方式入驻各移动音频平台,很难实现从即时直播节目到版权音频产品的转变。浙江交通之声作为少数几个重新挖掘处理节目内容,制作成在线音频产品的电台,其专辑中作品在喜马拉雅上的点击量95%以上都未能超过千位数。据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偏好收听内容榜单中,娱乐内容占42.3%、知识学习35.1%、生活内容33.3%、有声阅读32.3%、资讯内容30.5%。尽管,广播剧、有声阅读产品以及“脱口秀”音频等也逐渐进入交通广播,但仍是少数。在商业性移动音频平台以点击量作为内容聚合和算法推荐基础的机制下,交通广播直播节目转化产品难以有效获取流量。

  难以跳出车内场景,融媒转型思路僵化。墨守陈规,画地为牢,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使得交通广播难以跳出车内场景。互联网具有将现实场景扁平化的强大能力,它超乎想象地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将使车内场景不再受制于驾车任务,为用户的信息娱乐选择创造更多的自由度。因此,未来广播必须跳出车内场景服务,转身全方位的信息娱乐。梳理近年来交通广播的融媒转型案例不难发现,大多依旧围绕服务车内场景和传统广播广告客户。而商业媒体的思维更为开阔,展现出具备行业引领性的开创性思维,如抖音“汽水音乐”,采用与刷短视频相同的滑动设计,有关人士预测该应用后续可能会添加播客功能,更适于用户刷听音乐。因此,交通广播要成功实现转型突围,还需要跳出车内场景,突破现有收听市场束缚,以创新性思维,引领用户需求。

  3交通广播突围车内场景前瞻

  随着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大趋势,唯有抓住机遇,才能涅槃重生。未来的互联网音频服务应当是个性多元的智能服务。

  加速渠道转移,适应数字媒介环境。新旧媒体竞争,此消彼长。交通广播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上的其他应用竞争,一旦拐点突破,就将颓势尽现。就目前看来,随着车联网新能源汽车实现量产,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基本布局完成,留给交通广播渠道转移的窗口时间已经不多。交通广播应在新旧交替的拐点到来之前,加快数字化转型进度,建立新型媒体矩阵。以数字媒介的思维为主导,重构自身的业务内容、组织架构和生产模式。如云听凭借品牌影响力、智能推荐技术和尖端的音频技术,把握了车载音频的B端市场。通过与科大讯飞、星河智联研发一站式车载音频产品,与极豆科技深化共建车联网应用生态,与全景声科技升级声效体验,与湖南声广科技和倒映有声科技补强AI能力,充分具备了车载音频产品的研发能力,成为众多车企合作的首选。2023年3月,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央广新媒体负责人透露,云听用户总量已达2亿,其中车载用户达6100万。如今云听已上线47家主流汽车品牌,与68家后装方案商展开深度合作,推出的车机版应用入驻华为HMS for car、腾讯Tai3等众多车机平台,并通过适配CarPlay、Hicar和Carlife等车机映射系统建立起了基于车载的产品与渠道矩阵。相比于内容和功能大而全的云听,听听FM以“小而美”为发展思路,通过聚焦本地内容,利用专业团队生产精品垂类产品,建立版权壁垒,推出音视频直播板块等举措,实现了地方电台音频自建平台的转型探索,目前用户已超2000万,成为转型较为成功的省市级音频平台。

  推进智能播报应用,解放电台生产力。融合转型意味着,交通既要维持好原有业务,又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释放更多人力,提升品牌的创造活力。以智能播报提升广播内容生产效率和内容丰富度,在交通广播的日常业务中如路况、天气、新闻播报等都属于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可以通过智能播报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还可以提升交通广播音频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有声书、街景电台、直播互动等多种类型的产品打造。阿基米德综合运用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和音频编播技术,建立了虚拟主播系统,以高表现力的语音播报和内容理解技术自动生成新闻热电台、故事会电台、街景电台和政务宣传等节目,以海量的有声内容提升了用户的听阅体验;广东粤听APP应急广播增加“AI智能播报”,北京广播电视台打造了“广播直播智能语音互动系统”等。而通过广播节目和音频产品的智能化生产,所释放出来的人才资源,应当投入到新媒体音频内容的开发,有力推动交通广播的转型发展。比如,浙江城市之声在抖音、快手、微博平台力推主持人转型,打造“新闻姐”形象,基于热点新闻分享、解读和点评发布短视频,截至2023年11月,其抖音、快手、微博粉丝分别高达2498.5万、752.9万和108.7万。

  践行融媒生产思路,高效打造多元产品。智媒体时代,传统的爆款式销售已难以奏效,以多元小众的音频产品形成“长尾”成为广播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早在2014年,人民日报搭建“中央厨房”,“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高效融媒生产模式一度引发全国媒体众相效仿。而今交通广播面临突围车内场景的困局,需要破除车载调频与互联网渠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超越对全媒体传播的传统理解,通过策划、统筹和人员架构的调整,实现“同平台分渠道”互联网一体化生产机制,亦即在同一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平台上,实现直播电台与音频产品的同步生产与互推引流。据《2022年中国声音经济数字化应用发展趋势报告》,中国收听有声书、在线直播、脱口秀、娱乐资讯、广播剧、在线短视频的用户保持稳定增长,满足了国民文化娱乐的需求,随着知识付费的发展,在线音频产业将走向腾飞。比如,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的广播音乐中心四套音乐频率,自主开发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实现可视化广播生产业务的完整闭环;青岛广播将视频化转型作为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广播基因的视频化直播演播室;听听FM启动声音IP计划,招募优秀播客寻找可签约的人才,等等。尽管,目前来看娱乐消费为用户的主要需求,但多样化的优质内容,仍将为交通广播引流更多的用户。

  要突破车载场景的围困需要交通广播主动迎接声音经济数字化的潮流,以高质量的多元产品实现对用户的定制化功能。

  跨界融合拓展界面,开创广播网络化生存发展全新格局。跨界融合是广播实现多元渠道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交通广播突围传统调频接收端所对应车内场景,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自“广播+”概念提出以来,这里的“广播”就是指以调频频率为主的无线电台,因此,“广播+”始终无法走出电波直播的传播形态与覆盖区域。而所谓的“跨界”,无非也就是广播从业者走出直播间,开展一些线下的活动。但是随着车内场景调频接收端的式微,广播与互联网媒体的边界终将被打破,交通广播将开启网络化生存发展的全新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媒体机构的交通广播,理论上,可以在车载信息娱乐平台上开设无数个“频率”界面,也可以通过音频产品或音频融媒产品的生产与发布,构建全新的跨界融合传媒业态。比如,杭州交通经济广播把本台的王牌汽车维权节目《我的汽车有话说》搬到自主研发的“开吧”APP上,借助系统自动对接相应汽车厂商和汽车4S店,以及节目组线上督导与协调,实现了用户在全国范围内的在线维权,使汽车维权效率提高十倍以上。同时杭州交通经济广播打造了用户相互可见的互动社群和融媒体公益IP人设“杭帮侠”,让“直播流+APP”成为驾车人群维权、社交的声屏复合平台;贵州交通广播推出节目《了不起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结合网红主播扩大传播声量,尝试依托餐饮商家拓展宣传与带货业务建立会员制的本土美食联盟;河南交通广播在与本地汽车快修快保的合作中,深入到汽修品牌自身的内容运营服务,协助品牌方开展圈层活动共建等,各地交通广播都基于现有频率的用户基础,通过多元的跨界方式探索着交通广播业的未来可能。

  4结  语

  车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广播媒体真正进入到智能化发展的赛道之中。交通广播依赖车载调频端口的渠道优势一度成为独占车内媒介系统的统治者,但由此也造成了对电波传输路径的深度绑定。机遇与挑战并存,解绑与重生同构。交通广播在面临移动音频平台、地图软件等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耳朵经济”“声音数字化”“知识付费”“有声阅读版权”等新的机遇。如何顺利渡过新一轮的媒介系统更替,交通广播需要直面危机,开启麦克卢汉的“后视镜”,用未来的眼光看待自身,以强大的决心和快速的行动与迭代的时间窗口赛跑,追随发展前沿,实现转型重生。(作者吴生华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婵、张怡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传媒》202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