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媒体大会上,一线媒体大咖的35大金句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10年来,主力军进军主战场成效如何,中国故事如何“破圈”“出海”……在2023年7月12日至13日举办的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上,围绕这些话题,业界学界等围绕“融合十年 笃行致远”主题,共话十年,共享经验,共商融合。一起来看看。

  主题一: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要砥砺初心使命、筑牢融合发展的“根”与“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融合发展的“破”与“立”,强化数字赋能、把握融合发展的“时”与“势”,充分发挥在舆论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下一步,人民日报将强化创新驱动,拓展移动化优势,顺应视频化趋势,坚定平台化方向,建设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传播生态体系。

  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健:我们始终保持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前瞻性和敏锐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通过创意赋能、技术赋能、美学赋能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我们将以开放、协作、联接的思维,加强与媒体同行的横向联合、与产业实体的跨界融合,促进媒体、政务、公共服务资源的融会贯通,共绘融合发展未来新篇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胡劲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媒体故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媒体融合的未来将有无限可能。我们积极构建“5G+4K/8K+AI”战略格局,加快推进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创新,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成为推动总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高校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我们要以教育融媒体为载体,以数字化和新技术为驱动,聚焦青年关切,创新工作手段,加强高校与媒体平台之间的合作互动,在科技创新、内容创造、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内容创新没有“新老”之分。物理平台导致的传播规律与效果却有“新老”之别。深度融合之后的内容创新,空间更加自由、天地更加广阔。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融合之路,没有现成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服务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推动媒体深融纵深挺进,让互联网“最大变量”化为报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最大增量”。(以上文字摘编自中国记协网相关报道)

  主题二:中国故事如何“破圈”“出海”

  新华网党委常委、总编辑钱彤: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国际传播事业面临的压力之大前所未有,责任之大前所未有,机遇之好也前所未有。各方力量要锚定时代大趋势,唱好精彩大合唱,谋局赛场新赛道。国际传播这台大合唱,队员越来越多,声部越来越丰富,旋律也越来越绚丽。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要把中国道路、中国之治、中国方案背后的历史文化逻辑讲清楚、说明白,驱走国外受众的“心中之魔”。通过“借嘴说话”模式,在他视角表达中让中国形象更加可亲可信,做到传播年轻态,在共鸣共情中为中国形象塑造注入青春的力量。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王恬:文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从精英到民众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具有文化底蕴的中国故事更加能够接近海外网友,并产生感染力。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需要更加了解我们面对的国际传播环境,更加了解我们自己,也要更加了解我们的传播对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副主任麻静:Z世代具有个性化、圈层化的传播特点,对新技术接受度高,喜欢展示自我、乐于分享感受。利用好Z世代感兴趣的话题,调动他们自我表达、分享的热情,形成良性互动,可以取得“病毒式”传播的效果。

  中国网副总编辑李莉娟: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中国网始终坚持互联网传播的核心思维——用户思维,坚持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无互动不传播。借助海外社交平台传播,使内容直接触达用户,激发网友互动,特别是评论、转发等强互动,形成涟漪式的传播效应,“借嘴传声”效果更加突出。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党组书记、总裁尚博英:国际传播就像“朋友聚会”,不能老谈加薪升职;要多谈谈具体的人和事,谈谈大家的兴趣爱好,也能让人更有亲近感。聚焦共同价值,有助于传递中国主张。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副台长徐蓉:“广电湘军”发行海外的多件作品,巧妙运用流行艺术形式,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组织国内外明星登台表演,叩开海外主流市场大门。

  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绝对不只是在海外账号发表一篇文章、一个短视频,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海外建成紧密的联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中国与国际社会一定是相互需要的,并且是一种文化方面的长久沟通。我们应通过多元的传播主体、多样的传播渠道、多模态的传播形态、多种多样的科技手段以及核心的话语体系的多元传播,来实现在地化以及国际化的连接。(以上文字摘编自中国网、新华网客户端等相关报道)

  主题三:内容创新之路怎么走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要守正创新,做“四有” 新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做到“有料”;坚持贴近群众,做到“有情”;坚持拓展服务,做到“有用”;坚持人民至上,做到“有心”。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俊:新华社在探索中总结出内容创新“在场、在线、在理”的新认识。感同身受的在线,是新媒体的基因。搞好网上传播,准确引导舆论而不“翻车”,必须知网民、懂网民,与网民感受同频共振。响应网络新闻热点,首先把功夫下在调研上,第一时间了解网民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说,从中寻找关注点和切入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汪文斌:优质短视频要大题“小”做,细节讲活故事。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引发舆论共振、共情与共鸣。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优质内容永远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不管媒体融合以何种方式推进,不管互联网的风口如何变幻,优质内容都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也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经理、总编辑龚政文: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如何找到核心竞争力和支撑之道,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坚守高品质、高价值的内容制作传播标准。能够形成购买的传播才是最有效的传播,通过内容变现,让内容产生价值获得回报,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南方+传媒中心总编辑曹斯:南方+的内容生产守住的是三个初心坐标,一是国之大,二是省之要,三是民之盼。互联网用户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这更进一步说明主流媒体的命门就在传播力,没有传播力就没有一切,而内容始终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黄杨:主流媒体必须全方位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澎湃新闻不断探索将主题报道IP化,原创内容品牌化,通过系列IP运营带来用户黏性、用户增长、播放增长,实现放大声量、破圈突围。

  重庆华龙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春燕:华龙网连续10年共14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这背后得益于华龙网在内容创新方面的探索实践:紧扣主题,深挖选题;心系百姓,捕捉“活鱼”;技术驱动,赋能精品;革新机制,深融生产;渠道运营,裂变传播;锻造队伍,激发活力。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京日报社社长马正华: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语体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年轻化不仅仅指内容和活动等传播层面上的年轻化,还需要在产品层面符合青年人的阅读场景、习惯和需求,让年轻用户愿意看、愿意转。(以上文字摘编自大象新闻、华龙网、新湖南等相关报道)

  主题四:省级媒体如何成“顶流”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创新是北京台的发展基因,也是我们永远不变的精神追求,如何让媒体的内容技术优势与商业模式相互催化,产生创新蝶变,实现价值变现,一直是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我们打通政府、媒体和市场之间的资源壁垒,逐步构建起广告、电商培训、版权、文旅等多元营销体系;我们积极拓展“新闻+”服务,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品牌优势,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锐意创新,开拓前沿新局。在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方面:一要让主力军挺进主战场,重塑主流媒体新格局。二要以高质量赢得大流量,增强主流舆论引导力。三要以融媒发力创新,提升主流队伍融合力。四要以新技术赋能采编,强化主流平台驱动力。勇于改革,主动应事变,才能不断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

  湖南日报社党组副书记、总编辑、总经理邹继红:坚持创新、改革转型,以深融催生内容生产新生态,聚合加速发展新动能、壮大主流舆论新格局。

  湖北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王彬:“长江云”以“新闻+政务+服务”为定位,是全国首个移动政务融媒体平台。未来将强化“长江云”平台服务供给,打造业务更智能、数据更安全、能力更开放的“长江云”平台。

  中国记协副主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春姣:移动客户端的特性是由互联网的根本属性决定的,内容生产要和互联网跨界、开放、交互的属性共同谋划,在实现媒体自身闭合式的小融合的基础上,走向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的大融合。

  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盛阔:改革以来,我们坚持自主研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让媒体融合走实发展。面对极为严峻的发展态势,我们加速资源整合与重构,积极探索全媒体产业链的运营,不断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

  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毛健:按照开放融合的战略思想,围绕下沉加贴近的运营策略,通过不断的探索,打造本土内容的品牌集群,实现本土内容的供给侧的改革;新的技术方面,加强自研,建立前中后台的技术体系;通过模式上的创新,不断地构建包括科技内容服务在内的供应链体系,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媒体的商业服务体系;在生态方面,充分的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期望实现生态的跃迁,推动区域文化和产业的发展。

  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蔡伏青:传统广电诞生于技术,新兴媒体更加依赖技术,技术始终是广电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这几年聚焦技术赋能,打造融媒产业发展体系,建立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传统端与新兴端都不能少。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四川日报社社长陈岚:全域融入现代治理,建设智库驱动的全媒服务体系,把建设智库型媒体作为融合转型的战略工程,深度融入省域治理体系,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智库服务矩阵,深入开展智库服务,打造特色鲜明的问、参、论、评4大产业系统,助力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解决真问题。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伟刚:在互联网上怎样做好内容?打造省市县一体化的全媒体传播引擎,通过用户打通、内容打通和运营打通,构建起省市县一体化的融媒体技术平台,大大加快技术迭代。打造两大传播新平台,全面实现先端后报,移动优先,内容为王,流量说话;全面进行内容工具升级,以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态度打造新闻精品。

  微博政府媒体事务副总裁、微博总编辑陈丽娜: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加强媒体的矩阵账号矩阵化特色化的建设。设计者需要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进一步地明确发展定位,以宏观的视野和未来眼光为省级媒体融合发展把舵定向。在新的视角、新的切面中展示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中国力量,推动提升省级媒体在主流媒体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以上文字摘编自新湖南相关报道)

  文章来源:综合中国记协 新湖南 大象新闻 华龙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