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价值与视频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

  近几年,围绕耳朵的生意保持了高速增长,即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真无线耳机的全球销量却达到了3亿台,同比增长230%。同时,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销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更智能的设备也为音频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沃土。

  一、谁在关注音频市场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类音频平台和产品数量激增,而伴随着新产品的出现,海量受众和内容也纷至沓来。 如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全球很多大型科技公司、社交媒体和热门创业公司都在押注音频。

  而作为智能设备上音频内容的前置引导环节,语音助手的赛道早已涌入一系列互联网巨头,音频平台的持续兴起引发许多大型公司的兴趣,所以已经有不少行业人急着将2021年定义为“耳朵经济兴起的元年”。

  这种趋势如果非要总结,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至少存在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视频(尤其是短视频)行业在过去两年已经太过拥挤,市场格局已定,大家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其二,声音所代表的连接感、亲密感和陪伴感,区别于其他媒介类型,有望深挖出不小的潜力。

  音频准备好了吗?

  我们要了解三个背景。

  背景一:(基于声音的)技术创新已经成熟,对消费者足够友好。 

  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语音转文本等技术正达到临界点。比如,自动语音识别准确率早已超过95%。而得益于语音识别工具,它们使得索引音频内容成为可能。

  所以,准确性与改进的等待时间相结合,可以实现几乎实时的语音识别和转录,于是音频的搜索、个性化推荐和货币化变得更加容易。 

  背景二:(基于声音的)新硬件平台正在崛起,消费者规模达到一定量级。

  未来将有数亿台设备可以通过语音直接控制,包括联网汽车、智能音箱和智能耳机等,这些设备的语音接口已经成为主流。

  背景三:(基于声音的)新互动方式正在固化,消费者习惯逐渐形成。

  音频交互模式代表着继PC、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一股新浪潮,它有潜力成为第三次主要硬件平台和UI的转变(PC—手机—广义语音设备)。

  声音平台会走向何方?

  但是我们又会发现,过去互联网及其背后的技术进步,屡次推动了媒体的转型,于是才有了图文、视频消费平台和消费方式的迅速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声音内容消费本身并未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在于:

  其一,音频不通过速读抓人眼球,而是靠内容创作者自身影响力来吸引黏性够强的“观众”消费,对社群有较强依赖; 

  其二,音频消费具有“伴随性”和“场景化”等特点,人们多数时候会同时干点其他事,比如运动、开车或者做家务。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音频平台和听众之间天然存在一定距离。但转念一想,在这个各类信息都爆炸式增长的年代,存在这样一种在可用性、可发现性和可衡量性上与受众有一定距离的产品形态,未必是件坏事。

  那么,面向未来,“声音”这个大赛道可能孕育哪些有价值的产品和公司?

  虽然声音赛道和音频创作相关的基础设施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还应该记得一个道理是:在淘金热期间,试着向人们出售铁锹。显然,单一的技术和媒介不会单独出现,但它可以赋予一些过去行为以新的体验。比如,社交/社区+音频可能会是一种重要趋势。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音频在某些方面的交互与视频类似,在某些方面又完全不同。相似点在于:像视频一样,音频可以提供用户享受数小时的悠闲时间。如果文化类的视频很有趣,聆听相关内容的声音也很有意思。此外,人们对使用手机来创建音频内容也越来越熟悉且变得容易。

  四、声音的未来?

  现代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曾对媒介有过这样一个分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在以自己的方式调动我们的感知,进而影响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按照传递信息清晰程度的不同,媒介有冷、热之分。一种解释是: 

  冷媒介是指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如电话属于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它们要求受众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为媒介也为受众自己填补其中缺失的部分。而热媒介则与之正好相反。

  学界关于冷热媒介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冷热媒介也并非衡量一种媒介受欢迎程度、成功与否的一尘不变的标准。但它带来的启示是:不同媒介能够引起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不尽相同,用今天的话说,其带来的“用户体验”差别非常大。

  那么,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比起视频营造出来的丰富体验,声音能否有所突破,为人们创造更加独特和丰富的体验?这需要通过怎样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来实现?

  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将得到答案。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