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经济之声“大国大时代”五月谈:聚焦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京津冀地区受到空前关注。主题为“京津冀一体化,谁的一亩三分地”的央广经济之声“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五月谈528在京举行,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知名经济学者马光远、《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等专家学者,围绕京津冀一体化的热点话题发表主旨演讲,并与现场听众展开互动。

    张燕生表示,京津冀各地的发展各有特色,北京市以服务业为主,天津有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中心,河北具有强大的农业和工业基础,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要各有侧重,协同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北京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化中心,天津应该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心。河北有健全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应当成为京津两大都市的战略支撑带。

    张燕生还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要缩小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大差距;二是要推进京津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要解决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问题,也就是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要互联互通,畅通无阻。

                              

    马光远认为,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产业之间没有互补性,有些产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而有些产业之间的发展又存在巨大的差距,这都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实现。

    他提出,三地在公共政策层面一定要破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要通过经济来体现,但不能就经济谈经济,而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公共政策层面的融合和基础设施层面的一体化上来。比如,北京、河北、天津三地可以考虑共用一个区号010;在养老、医疗上也可以实行三地一体政策,甚至高考政策也可以实行京津冀一体化。另外,借鉴其他都市圈发展的成功经验,还需要做到交通的一体化,特别是轨道交通。如果只谈经济,京津冀三地都可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想问题,这样的结果不是一体化,而是越走越远。

                               

    吴伯凡在报告会上发表了题为《网络视野下的京津冀一体化》主题演讲,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来谈京津冀一体化,显得特别有意义。他举例说,生活在北京的人,可能会经常去广州、上海、杭州、深圳,觉得这些地方很近,反而像保定、石家庄、天津,实际上很近却去得很少,觉得距离很远,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各个城市之间还没有“上网”。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还在用原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包括我们的种种手段,用的还都是“旧套路”的话,就别指望能出现好的结果。因此,今天我们谈京津冀一体化,最后一定要强调的还是创新,从最基本制度的创新,到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的营造、创造新的产业思路,而不是一味地渴求着上面“皇恩浩荡”一样给你一点资源,要去掉种种自上而下的设计,让大家能够自下而上地自己去创新、去寻找自己的发展活力。

    在讨论京津冀一体化问题时,常被人们提起的是,河北要确保京津地区的环境质量,做出的牺牲比较大。对此,参与报告会互动环节的《中国经济报告》副总编辑张鲜堂提出,也不能总强调河北的牺牲,也要思考,为什么守着两大直辖市却富不起来?要说北京、天津把你的优质资源都吸走,你自己为什么不会玩呢?这么多年我们引进了些什么项目?我们的产业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河北是我们国家粮食主产区,那么好的平原,一马平川。产业的规划很重要,河北下一步的产业布局更关键,河北自己现在要好好想想怎么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