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未来消费5大关键趋势 洞察市场部不掉队

  日前,电通发布《2025电通创意趋势报告:碎片化的未来》揭示了当前消费人群的五大趋势,深入探讨了哪些潮流正在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以下为主要内容:

  满足“小确幸”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写“成功”的定义,也体现出一定的“口红效应”。奢侈品在年轻一代也受到一些追捧,即使他们的资产远未达到对应的水平。这更像是一种满足多巴胺,又能积累社交资本的行为。

  对于品牌而言,如何放大这种快乐成为了与年轻人沟通的重要一步。从包装到体验,品牌应起到引导作用,帮助消费者重新定义和庆祝自己的每一阶段成功,帮助消费者充分享受这小小的放松时刻,体验简单的愉悦,而非遵从陈旧的成功经验。

  创造共享时刻

  一方面,怀旧情绪有一些流行。根据研究表明,1990年至2000年初成长起来的人,普遍更具有怀旧情结。因为移动设备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交关系重构,人们开始怀念那个文化背景更简单,也更集体化的世代。

  益普索和艾菲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44%的受调者认同:“如果可以选择,愿意穿越到父母的童年时代”,同一份报告还以数据证明,在广告中强调品牌的传承,能够使品牌关注度提升8%。

  而另一方面,网络社群的兴起使具有共同热情与爱好的人群聚集到一起。根据Exploding Topics 2024的一份调查,近80%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群体归属感来自网络社群。

  《英国卫报》也有文章指出:兴趣类APP给用户带来更良好的体验,人们愿意在上面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使兴趣类APP变成颇具价值的广告投放地。

  现在,被算法包裹的人们在现实中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借助文化共情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因此,那些能够创造共享时刻的品牌将蓬勃发展,这份共享时刻可以是实体活动和线下沟通,也可以是虚拟活动,还可以是为大众创造欢乐的品牌娱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去建立文化共情,这是品牌跑赢算法的重要突破点。

  按年龄划分人群正在失效

  宜家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年龄相仿者并不一定成为同道中人,21%的受访者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感同身受,仅有11%的人对同龄人有归属感。

  对于品牌而言,按年龄划分消费人群的策略或许正在失效。但仍有部分通用特点体现在不同的人群中,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更早成熟,且精通数字技术;中老年则普遍被品牌低估。

  很显然,中老年购买力非常强,但其商业影响力却经常被营销从业者忽视。人们过分关注年轻人的消费动向,而那些更睿智敏感的品牌正在重新定义“老龄”的含义。

  艾瑞报告显示,在2024年的微短剧市场里,40岁到59岁的用户占比高达37.3%,6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也有12.1%。也就是说,号称有500亿市场规模的短剧,其实有一半的受众群为中老年人。

  在年轻人一端,由于10后从小接触网络内容及广告,这使得他们更快成熟,也形成了对于品牌的全新挑战。

  真实性比算法相关度更重要

  一般来讲,只有本土品牌才会强调国际化,而国际品牌往往在本土化方向上努力。但现如今,即使是国际品牌也开始注重品牌的国际化影响力。

  在互联网的熔炉之下,全世界的信息都触手可得,让人们每天都感觉徜徉在内容的世界里,单纯的本土内容往往难以满足全部的消费者期待,在品牌经营中融入国际化内容已成为主要趋势。

  当下环境中,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已经成了品牌营销的关键点,差异化的异地或异国文化趋势更容易激发用户的文化好奇心,帮助品牌脱颖而出。

  品牌参与文化共建

  算法时代,人们看到的每一条内容,购买的每一件商品都是通过算法雕琢和推荐的。相似的内容,雷同的设计线索,不变的受众群体划分。要打破这些怪圈,品牌需要了解如何驾驭算法,而不是与算法为敌。

  要在算法时代如鱼得水,每篇内容都必须行之有效;有时转化率并不重要,提高曝光率才是关键。品牌要向算法发出正确的信号,让算法决定内容是否推送。因此,品牌需要理解和优化这些信号:走进一些对于品牌来说重要的兴趣社群去与消费者互动,与创作者和文化制造者联手打造品牌。

  毋庸置疑,当下品牌亟需思考如何在算法时代取胜。对于消费者或商业品牌而言,网络兴趣社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这些新模式能否取代旧的联结方式仍有待观察。(转载有删减)

  文章来源:电通